從官方語言變成外國語言?以色列的阿拉伯文
【文、圖∕樓和念∕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】
學校公文的第二封信
前陣子以色列政府緊急宣布,所有大專院校改行線上課程,晚上8點宣布,而學校(難得)有效率地在當天晚上11點email跟學生更新狀況,告訴我們不要擔心,而學校因應政府政策應對的細項如何如何,在第一封信裡面,附了兩個檔案,希伯來文與英文,但有趣的是,過了十分鐘之後,學校又補了一個阿拉伯文的版本。
英文不是我的母語,用英文讀正式文章還是顯得吃力,但現在狀況時時刻刻在巨變,每個資訊都很重要,就算有看不懂的字、查了字典還是看不懂怎麼翻譯的字,還是會一讀再讀,用猜也好,就是要想辦法詮釋每個細節,「要是有中文的版本有多好」我忍不住在心裡這樣想。出於對翻譯資訊的渴望,這封「補寄的阿拉伯公文」吸引了我的注意,雖然是補寄,但身為一個非母語人士,我深深知道能夠用母語讀重要訊息的感覺有多好,我還是很肯定這樣的行為。
但是我和猶太朋友提到這件事的時候,他的態度卻不太一樣:「每個阿拉伯人都需要學希伯來文,我不太懂學校為什麼要這樣,他們明明就看得懂。」
先分流再合流:三語成為進入大學的基本門檻
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?被阿拉伯國家環繞、敵視的以色列境內也有阿拉伯人?也許有人不知道他們的存在,有許有人覺得很矛盾,他們的處境大概就像這封信一樣,偶爾被忘記、偶爾被想起,若有似無地存在在這個大猶太主義的國家裡。
在以色列建國之前、在英國託管之前,以色列這塊土地是鄂圖曼土耳其的一部份,當時被稱作巴勒斯坦,上頭住了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阿拉伯人。但在歷經以色列建國、數次以阿戰爭,有的阿拉伯人離開,有的無處可搬所以被送進難民營,一待就是三個世代,在沒有土地所有權的土地上,撤了帳篷,蓋起房子,如果不看入口處的拱門,難民營內的房舍和一般民宅並沒有太大差異。但還有些阿拉伯人,選擇留在以色列,玩著一套不為他們設計的制度,成為以色列的公民。截至2011年,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(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)的資料,以色列本土及東耶路撒冷有將近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(20.5%)。
我的猶太朋友說的沒有錯,在以色列,舉凡要進入大學的阿拉伯人,都需要精通希伯來文,因爲升學考試和大學授課都是希伯來文,但是弔詭的是,這樣的教育政策卻不是從小開始的。從國小到高中,以色列採取隔離教育(segregated education),依照宗教和語言而分流,一套系統給猶太小孩,一套系統給阿拉伯小孩,各自用自己的語言學習,兩套系統的課綱相近,但不完全相同(identical),例如在阿拉伯學校,希伯來文是第二外語,但是猶太學生不會或是很少被要求學阿拉伯文;極端正統猶太教(Ultra-Orthodox, Haredi)上極正統的猶太學校,世俗猶太人進入世俗學校,但政府不提供穆斯林學校給阿拉伯學生。
簡而言之,先分流再合流的教育體制下,阿拉伯學生都需要精通三語:阿拉伯文、希伯來文、英文,語言的門檻無疑提升了阿拉伯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困難度,2018年高等教育委員會( Israel’s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,簡稱CHE)的數據顯示,只有16.1%的阿拉伯學生進入以色列的高等教育系統(學士、碩士、博士),而大學入學率只有全占全體大學生的6.3%。
正在希伯來大學唸書的台灣朋友提到, 學校有個輔導員制度,幫助母語不是希伯來文的同學,不會因為語言而耽誤學習進度,「我有些阿拉伯朋友也會有輔導員,所以我常常會看到一個很可愛的畫面,一個穆斯林跟一個帶著kippa的猶太人坐在一起討論功課。」而這個可愛畫面背後的數據是,入學後的阿拉伯學生的輟學率偏高,必修科目的通過率偏低。
幸運的是,和10年前的入學人數相比,阿拉伯裔的學生成長了將近兩倍,在去年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次正式突破50000人。CHE表示,2012至2016年投入大量經費,幫助有意願在以色列大學就讀的阿拉伯裔高中生、大學生,準備入學考試以及輔導希伯來文,也特意撥了款項,幫助那些順利入學的阿拉伯學生,能夠挨過大學第一年的適應期。因為成效顯著,政策延長期限至2022年。
(順利進入高等教育的阿拉伯學生,跟十年前相比人數有將近兩倍的成長,但只佔全體學生不到兩成的比例。圖片來源)
在70年、2個月又5天之後,阿拉伯文被官方語言除名
阿拉伯文在以色列不只是被排除在正式的考試制度、高等教育之外,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漸受到威脅。初來乍到,不論是公車的報站系統、大街小巷的白色路牌、食物標籤,都不難看到希伯來文、阿拉伯文、英文三語並行,原來阿拉伯文頻繁的出鏡率,是因為他「曾經」是70年、2個月又5天的官方語言,但前陣子正式被除名了。為什麼?並沒有明確發生什麼事造成這個改變。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因為跑步而腳趾甲脫落的經驗。受傷的腳指甲不會直接脫落,而是會被慢慢的代謝,等到新的指甲長穩了、變得強壯了,舊的指甲只要輕輕一碰,就掉了。阿拉伯文也在大猶太主義長穩了、變得強壯之後,而「自然脫落」於以色列的社會之外。
(不論是公車的報站系統、大街小巷的白色路牌、食物標籤,都不難看到希伯來文、阿拉伯文、英文三語並行。)
兩年前(2018),內坦雅胡政府正式廢除了阿拉伯文的官方語言地位。第四條明文提到,以色列的官方語言只有希伯來文,「阿拉伯文仍保有特殊地位」。但是以色列當地媒體+972 Magazine 前主編 Michael Schaeffer Omer-Man評論:「有時候法律實際做了什麼,比她說了什麼更重要。這個法律由裡到外顯現的,就是告訴你,身為阿拉伯人的以色列公民,因為你不是猶太人,所以這個地方不屬於你,相反的,以色列屬於「所有」猶太人,儘管其中有一半不是以色列公民。」。而法源依據——國家基本法(Basic Law: Israel as the Nation-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)更因為牽涉敏感的屯墾區議題,而被許多人評論是充滿爭議、甚至是帶來問題的(problematic)。
用你懂的語言,訊息可以進到你的腦袋,但是用你的語言,訊息可以進到你的心
有時語言是工具,有時候語言是感覺,一種被接納、「回家」的感覺。每個阿拉伯人也許會說希伯來文,但無可否定母語挾帶資訊進入腦袋,更是提供安定人心的力量。在以色列每五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有阿拉伯血統,他們在國際上被稱為以色列人,他們住在自己的國家,拿著國家的護照。我拿著台灣的護照,來到這裡一年,我是一個外人,他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生活在這裡,但在一套不歡迎非猶太人的制度之下,他們似乎一樣也是外人。